是目前市面上三大咖啡品種中最具有商業價值的
眾多精品咖啡豆皆為阿拉比卡種
在經過反覆的配種跟品種改良
延伸出許多的品種
目的是提高抗病度、產量、環境適應力
但假若用原生種跟改良後品種相比的話
傳統品種雖然產量跟抗病度無法相比
但是在風味上的豐富性卻是無可相比的
下面就和大家介紹幾種阿拉比卡種的改良種
是最接近原生種的品種,廣泛種植於中南美洲,豆型長,擁有絕佳的香氣與酸味,產量較低,因其不耐葉鏽病(咖啡樹的天敵)跟其種植時需有較多樹蔭遮蔽,約每兩年才可收成一次。
※哥倫比亞到1967年為止皆為種植此品種,現今則有80%~90%改種植產量高且耐陽光直射的卡杜拉(Caturra)或是變種哥倫比亞(Variedad Colombia)!!
此種為突變產生之次種,與帝比卡算是現存最古老之咖啡品種
波旁由葉門移植到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島東邊,再到印度洋上的波旁島,隨後又隨法國入侵進入巴西。
特徵是豆子顆粒小且渾圓,大多密集群生,中央線呈S型。
與帝比卡相同兩年收成一次,產量上並不算多,因而逐漸被其他品種取代
在巴西發現的波旁突變種,咖啡樹的高度低,豆子顆粒小,產量大且抗病力優秀,但缺點如同波旁種,雖產量大但要兩年才能收成一次。
在品質上來說相當不錯,但是在施肥及照料成本上卻相當的高,適合栽培的海拔高度為450~1700公尺、年降雨量2500~3500的中高地上。
特色是富酸味、澀味較強。
波旁種與蘇門答臘的自然交配種,環境適應力高,耐病蟲害,產量高,但生長速度較慢,豆子的顆粒偏大顆。
咖啡樹較高(3公尺以上)無法機械採收,1950年左右開始在巴西全區域種植 ,現與卡杜拉、卡杜艾同為巴西的主力品種。
蒙多諾渥的酸苦味平衡佳,口味上接近固有品種,命名為『Mundo Nove 』有新世界的意思。
蒙多諾渥跟卡杜拉的交配種,產量高且環境適應力強,樹高低,與卡杜拉不同之處為阿杜艾年年結果,雖然必須充分施肥,但耐病蟲害,面對強烈風雨果實也不易掉落。
缺點為其果實採收壽命只有十年,主要栽培在哥倫比亞到中美洲這片區域,味道上來說比起蒙多諾渥單調且缺乏醇厚度。
在巴西被發現的帝比卡突變種,豆子顆粒大,味道有些貧乏,但外觀賣相佳(可能是因為顆粒較大),受部分市場青睞,樹高偏高故產量較低。
印度品種,產量高,抗病力強,一般被認為是帝比卡與其他品種混合的雜種。
正常來說,咖啡果實成熟時為紅色,但此種就如其名稱(阿馬雷歐源自近代拉丁語有黃色之意)一樣,果實成熟為黃色,樹高低,故產量高。
為帝莫種(阿拉比卡種與羅布斯塔種的交配種)與波旁種交配而成,為高產量的商業品種中,生長度最佳,產量最多的品種,樹高偏低,果實跟咖啡生豆偏大。
在口味上,低地產的卡帝莫與其他商業用品種相差不遠,但在海拔超過1200公尺以上種植出產的卡帝莫,與波旁、卡杜拉、卡杜艾相比,就明顯不如。
卡帝莫與卡杜拉交配生成的高抗病品種,能耐陽光直射,且能短期收穫。
哥倫比亞於1980年開始廣泛種植,一般來說阿拉比卡種咖啡必須有遮蔽樹來遮陽,但有羅布斯塔種血統的變種哥倫比亞種不需要庇蔭,且可以全年生產採收。
透過城市烘焙(Full-city Roasting)可以明顯區分與帝比卡不同之處,一般經過深度烘焙後酸味會變弱,苦味增強,而變種哥倫比亞經過二爆後,苦味會急遽增加!!!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